我們知道,理財的內容十分廣泛。要制定一份周全的理財規劃,不僅要考慮財富的積累,還要考慮財富的保障,即對于風險的管理和控制。 很多人認為,所謂理財,其實跟投資就是一回事兒,都有可能使手中的資產實現保值、增值。 此話并不盡然,科學點說,投資乃是理財的一個組成部分。 簡單地說,你的本金在未來能增值或獲得收益的所有活動,都可叫做投資。 投資的資本來源,既可以是通過節儉的手段增加,如每月工資收入中除去日常消費支出后的節余,也可以是通過負債的方式獲得。 如借入貸款,還可以采用保證金的交易方式以小博大,放大自己的投資額度。 從理論上說,其投資額度的放大是以風險程度提高為代價,遵循“風險與收益平衡”原則,即收益越高的投資,風險也越大。 因此,任何投資都有風險,只是大小程度不同罷了。 具體而言,家庭投資的主要成分包括金融市場上買賣的各種資產,如存款、債券、股票、基金、外匯、期貨,以及在實物市場上買賣的資產,如房地產、金銀珠寶、郵票、古玩,或者實業投資,如個人店鋪、小型企業等。 而理財,就莫如投資那樣“簡單”。 要想成功理財,一般說宜分三個步驟: 第一步:設定理財目標,回顧資產狀況 諸如購房、買車、償債、退休儲蓄、教育儲蓄等,都可設定為理財目標,但需要從具體時間、金額等來定性、定量地進行理清。 而知道有多少財可理,是理財最基本的前提; 對個人資產的回顧,主要是將自身資產按有關類別進行盤點,包括金融性資產(銀行存款、互聯網理財、債券、保險、股票、基金等)、固定資產(房產、汽車等)。 第二步:了解自己處于何種理財階段 人生有六大階段:單身期、家庭形成期、家庭成長期、子女大學教育期、家庭成熟期、退休期。 不同階段的生活重心和所重視的層面不同,理財目標會有所差異,設定目標須與人生各階段的需求配合。 舉例來說,當處于單身期、家庭形成期、家庭成長期、子女大學教育期時,大部分錢投資91旺財(年化收益率7%—9%)長期升值無疑是最明智的。相反,投資股市、外匯、房產則是不明智的。 第三步:測試風險承受能力 風險偏好是所有理財計劃的重要依據之一。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,不做不考慮任何客觀情況的風險偏好假設。 如一些人把大部分錢放在股市,而沒多考慮家庭責任,這時,其風險偏好就有點偏離自身能承受的范圍了。 完成以上三步,就可合理分配各種金融產品,最大程度地獲得保障和增值。 |